您现在的位置: 福建招生考试网 >> 公务员考试 >> 国家公务员 >> 报名考试 >> 正文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报考10技巧
整理自:人民网 2009-10-22 15:39:37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开始,作为考生的你是否对报考程序及考试注意等问题还有些许疑惑呢?生活家编辑特意为你搜罗了最全面的考试信息,让你及时了解考试动态,做好充分全面的备考计划。祝各位考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掌握“职位精确符合原则”,规避竞争压力

  什么叫“职位精确符合原则”?就是考生的条件与职位的要求最符合。招考简章中影响考生报考职位的限制条件主要有:第一,学历和学位,有些职位会要求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有些甚至必须是博士的。第二,英语四六级,比如有些职位会在其他条件中说明“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合格水平(2005年后参加考试的,成绩在425分以上)”;第三,政治面貌,是不是党员;第四是基层工作经历,包括工作年限,是否有“三支一扶”、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等;还有很重要的专业这一条件。这五个方面,大家最好能够做到精确符合。

  真正竞争最激烈,报名人数最多的职位,一般不是最好的部门,因为待遇好的部门门槛也高,报考人数会少。要求最低的部门,比如说专业不限,四六级不要求,基层工作经验不限,政治面貌不要求,学历不要求,这样的职位往往是竞争最惨烈的,报名人数和招录人数的比例能到三四千比一的,往往是这种职位。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很明确,考生在选择职位时,要综合考量自己的各方面条件和职位的各项要求,选择自己能达到的要求最苛刻的职位。职位的要求会限制你的竞争对手,你的条件就是优势。比如我是中共党员,我就选择中共党员的职位。我英语过了六级,我专门挑六级,我是硕士,我专门挑硕士的,本科的可以不去考虑。通过这种办法,可以把大量的竞争对手排除在门外,这就是精确符合,是很重要的。

  二、掌握沟通原则,及时咨询职位的招录部门

  在报考阶段,总是有考生咨询中公教育专家:我的专业和招录单位的专业要求相近但是不完全相同怎么办?我的研究生和本科阶段的专业不同,可否报考本科专业的职位?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对广大考生的建议是,对《招考简章》中的专业、学历、学位、资格条件、基层工作经历以及备注的内容等信息需要咨询时,一定及时直接与招录机关联系。

  我们都知道,我们目前的专业设置和用人单位对专业的了解是有出入的。用人单位对专业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名称,职位表中的很多专业和学校里的专业只是名称不同,课程体系和学习内容是一样的。如果你青睐的职位的专业要求和你们专业名称不完全符合,但是学习内容或者专业课程设置跟用人单位的专业要求非常符合,那么一定要咨询职位的招录部门。

  不仅如此,在报考的过程中有任何不确定的问题也要及时咨询招录部门。很明确的一点是招录你的决定权在用人单位手中,报考条件的解释权也归于他们,因此考生有问题一定要及时沟通,免得影响自己报考。

  招录机关的电话可以在中国政府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国家公务员局网站、新浪网、搜狐网、中华网教育频道、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在线等网站上查到。

  三、真正了解职位,避免盲目报考

  公务员考试现在几乎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获得一个职位如此之难,那么报考之前一定要对职位有真正的了解。只有真正对某个职位有一种特别强烈的追求,才去选择它。因为归根到底,你竞选到这个职位之后,如果你不能真正热爱它、适应它,你很难做好它。

  考生要按“职位精确符合原则”原则选择十个左右的职位,深入了解职位的工作内容、性质甚至工作环境,有条件的最好能够实际考察,最终选择自己最想获得的职位。公务员的待遇是很好,但是不同的职位是有区别的,很多考生并不了解公务员,入职之后发现跟自己的想象有落差,会很痛苦。如果考生考上公务员以后,最终发现工作和自己的能力、追求不匹配,或者职位与自己的想象落差太大,此时,公务员职位就将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职业选择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把研究工作做在前面要比考上之后因为不符合预期最终离职要美好得多。

  四、权衡笔试和面试,整体考量报考职位

  今年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考的职位中,面试比例方面跟去年一样,有3:1,4:1和5:1三种,4:1的职位较少。所谓的招录比例是进入面试的人数和招录人数的比例,显然区别在于面试比例5:1的职位要比3:1的笔试容易通过,但是面试中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对广大考生的建议是,权衡自己的能力长于面试还是笔试。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只有通过笔试才能进入面试,但是如果面试失利笔试成绩再优秀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考生如果行政能力测验和申论复习得非常充分,但是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的发挥不是非常自信的话,可以选择面试比例3:1的职位;反之则选择5:1的职位。

  五、报考前充分准备,中期为最佳报考时机

  考生在报考时候经常会遇见一种善意的提醒:你不要提前报,你一定要最后报,你提前报了的话,你报的时候才十几个人报考,等最后一公布,两千多人报,你多吃亏,所以你一定要最后报,哪个竞争压力小再报。

  对这种策略中公教育专家的认为考试要在中期为最佳报考时段而非最后报考。

  留到最后两天报是有风险的。最后两天报名,结果审核不通过,直接就可以期待明年的考试了。所以这样一种风险也是现实需要去考虑的。中公教育专家的建议是你可以在报名开始之后你要及时关注考试动态,在第五、六天报考。此时报名时间已经过去一半,趋势已经比较明显,另一方面你也可以规避审核不通过的风险,一旦不通过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报考职位。

  六、了解考试动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个跟上面的建议是相关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发展到今天,绝大部分考生都知道放到最后去报。以前06、07的时候,刚刚一公布,考生马上去报名。中公教育专家的观点是,别人报不报这个职位不是决定性因素,某种程度上可以是一个参考,但是要用好这个参考。说到底关键报考有种博弈的成分在内,很难之前就能预测到这个职位就是这样的。如果在刚报考几天就比较火爆的职位,往往会一直火到最后,但有些职位在最后也可能有一些井喷。考生一定要关注中公教育每天对报名情况进行的跟踪分析,便于及时调整策略。

  不仅如此,报名一共有十天的时间,这中间考务机关可能会对职位要求进行调整,也可能会有一些信息进行披露。报名通过审核缴费上传照片等过程之后考生才真正具有考试资格。考生不要因为填好信息就好,一定要了解最新最多的考试信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七、客观评估自己的实力,报考适合自己的职位

  所谓客观评估自己的实力,就是既不盲目乐观,也不妄自菲薄。考生在报考之前要对自己进行全面地分析。考生在报考之前要做两个分析,一个是前面所说的职位分析,发现自己能报考的职位。另一个就是,考生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做一个自我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分析完毕以后,发现自己适合做哪个职位,才去报考。考生报考不应该首先判断这个职位到底有多少人去报。我们考公务员归根结底是要获得一个职位,从事这个职业,所以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岗位。

  八、避开报名高峰,增加成功率

  中公教育专家预测,今天开始报名人数会骤增,所以报名系统可能会由于拥堵出现一些问题。这个时候考生们一定不要焦虑,以免出现填报信息错误等情况。因为这样影响日常复习和报名考试绝对得不偿失。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在报考之前要先登录报考页面,了解一下需要填写的信息,然后将自己的详细信息整理在word文档中,选择在一些报名人数相对较少的时间段进行报考,避开报名高峰,这样会增加效率,避免出错。

  九、及时调整策略,切忌死盯一个职位

  考生填写报名信息之后,招录单位要对考生进行审核,只有通过审核之后才算报考成功。因此考生要时刻关注审核的进行,一定审核不通过就要对有人单位的拒绝理由进行分析。如果是因为信息不完整就要及时补充信息;如果专业不符,无论你认为你的专业与职位要求的专业是多么类似,一旦审核不通过也要及时调整报考职位了。

  因此考生在审核未通过之前一定不能盲目相信自己符合职位要求,而要不断关注考录部门的审核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免得造成遗憾。

  十、发掘自身优势,尽可能详尽填写个人信息

  专家提醒考生在填报个人信息的时候要尽可能详细。不要因为网络忙就匆忙报考,认为只要填写它要求的最基本信息就行了。你报考的信息是会跟随整个考试过程的,不但为你取得笔试的资格,在面试时也是面试官对你的参考资料。考生的一些优势在笔试时是不能凸显的,但是面试时有可能为你助一臂之力。

  有些考生会忽视自己的优势,认为自己很平常,没什么可填写的。中公教育专家对大家的建议是,一定要注意发掘自己的过人之处。因为有些你认为理所应当具有的能力可能就是别人没有的,也恰好就是这个职位需要的。比如有时候文艺或者体育特长也是有些单位会考虑的因素。

  专家为考生总结了以上十点技巧,希望能够对考生的报考有所帮助。中公教育会及时关注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各项信息,提供备考资料,全力帮助各位考生的成功实现理想。

相关文章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填空例题解析  卫生部人事司公务员更改有关职位报考条件的
财政部驻海南省财政察专员办事处2010年公务  国家公务员局2010虚假者将被取消资格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截止21日近400职位无人  2010年国家公务员报考陕西省招录的国税系统
2010年国考报名一周分析  2010年安徽国考报名职位报考冷热不均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报考10技巧
    ·卫生部人事司公务员更改有关职位报考条件
    ·财政部驻海南省财政察专员办事处2010年公
    ·国家公务员局2010虚假者将被取消资格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截止21日近400职位无
    ·2010年国家公务员报考陕西省招录的国税系
    ·2010年国考报名一周分析
    ·2010年安徽国考报名职位报考冷热不均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第7天上海海关4部门报
    ·截止到20日下午国家公务员报名超五百职位
    ·2010年国考报名截止10月21日职位报考数据
    ·2010年国考国务院办公厅报名人数(10月21日
    ·2010年国考外交部报名人数(10月21日统计)
    ·海南省国税系统2010年招录100名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发现身份证号已被注
      资料库
    ·国家211工程高校重点学科名单
    ·国家985工程高校名单及重点学科
    ·2009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哲学20强
    ·2009中国大学医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文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农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历史学50强
    ·2009中国大学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教育学60强
    ·2009中国大学管理学100强
    ·2009中国大学工学100强
    ·2009年中国大学经济学100强高校名单
    ·全国重点大学名单
    ·西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陕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甘肃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青海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宁夏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新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北京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天津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河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吉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内蒙古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山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辽宁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
    ·上海市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江苏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浙江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安徽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福建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江西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山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河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湖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东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广西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海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重庆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
    ·四川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贵州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云南省2009年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
    ·2009年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的试
    ·2009年度江西省高校新增教育部控制高职高
    ·山西省2009年高职高专新增、改造、撤销专
    ·江苏民办高校名单
    ·上海市民办高校名单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名单
    ·吉林省民办高校名单
    ·辽宁省民办高校名单
    ·内蒙古民办高校名单
    ·山西省民办高校名单
    ·河北地区民办高校名单
    ·2008年全国各地民办普通高校名单
    ·军事院校(对地方招生)排名榜前十名
    ·普通高校农业类院校名单网址
    ·普通高校政法类院校名单网址
    ·医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电子信息类普通高校院校名单网址
    ·财经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师范类普通高校名单网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报省级<独立学院五年过
    ·中国校友会网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汇总
    ·2009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长江学者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
    ·2009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
    ·2009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501~6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401~5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301~4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201~300)
    ·2009中国大学排行榜(101~200)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